2012年9月23日

三斑鼻蟌

早前爸爸的腳受了傷, 經過了幾個月的休養, 已經逐漸康復, 正在進行物理治療, 所以我一放假, 便跟他到郊外行行, 雖然只是行一小段路, 行行坐坐, 欣賞大自然外又要動用一下體力, 上次到了龍尾灣, 今次行新娘潭, 原因是很久沒有來逛, 順道來看看三斑鼻蟌, 先到照鏡潭拍攝.


然後到新娘潭瀑布拍攝, 新娘潭及照鏡潭兩個瀑布風景都很美, 不過今次星期日來時, 非常多遊客玩水, 也許就是太多人, 蜻蜓豆娘的數量感覺上比以前少, 然而遊玩的主要是菲律賓(或者係印尼人, 我唔多識分).


接著就是主角三斑鼻蟌, 三斑鼻蟌喜歡住在乾淨流動的山溪, 所以一般池塘及湖邊都不易見到牠們.


蜻蜓跟豆娘都是肉食性昆蟲, 而且有保衛地盤的習性, 性格凶惡, 因此經常會在地盤追趕入侵者.




今次在照鏡潭前剛好遇到一對正在爭地盤的雄性三斑鼻蟌, 我當然不放過機會, 不過由於在陰影, 反差下令拍攝的效果不太好.



這一隻是雌蟲, 略帶綠色, 三斑鼻蟌其中一個特徵是翅膀比腹部更長, 一般蜻蜓及豆娘的腹部都比翅膀長.

 

至於雄性的三斑鼻蟌的身體是螢光藍色, 相當醒目漂亮.




我拍攝昆蟲通常都是用90mm騰龍鏡, 今次在郊外的山溪較難接近, 另一支70~300mm騰龍就派上用場, 雖然放大比率只有1:2, 不過效果仍相當不錯, 當年買時只售$1250實在非常抵用! 



期待台中之行, 希望溪頭及杉林溪有更多昆蟲等住我!!

2012年9月13日

再見了, 龍尾

9月2日放假, 天氣好得很, 便到了大尾篤的龍尾灣看看, 龍尾灣已經被政府列入為會填海成為人工沙灘, 所以在不久的將來便會消失.

為何有那麼大的反對聲音呢? 當然不是單單破壞天然環境一個理由, 讓我先介紹一些基本的海洋生物學知識, 地球的天然海岸線主要分成三種海灘, 分別是石灘(Rocky shore), 沙灘(Sandy shore)及泥灘(Muddy shore). 不過海岸線通常都會由這幾種灘混合出現, 有時介乎沙灘泥灘未必可以確實分辨, 一般人都有種錯覺, 以為海邊總會有很多生物, 所以很多人都會在假日時去海邊捉蟹摸蜆, 但其實一般海邊的生物都很怕被浪捲走, 牠們生活在海邊, 若被捲入海底是死路一條, 所以各生物都只會在特定的地方生活.

因此, 當大家細心一想, 就會發現通常捉蟹仔都會在石灘, 而摸蜆就要去泥灘, 選擇去玩的地點完全不同, 其實不同的海岸都有不同的生物居住, 簡單介紹一下: 石灘的優勢是有石頭保護各生物, 不論是大石還是碎石, 都適合藤壺, 石鱉及蠔等之類的生物生存, 因牠們需要黏附在固定的地方生活, 而螺仔蟹仔或有柄藤壺等也會住在石頭之間的縫隙, 一般石灘地理上都會比較大浪, 因為其他碎沙碎石都已經被沖走而剩下石頭.

至於泥灘, 通常處身於浪弱的地方, 潮汐的沖擊不大, 所以沙泥會慢慢沉積而成為泥灘, 如白泥及后海灣都是比較明顯的泥灘, 由於浪潮弱, 泥灘表面便比較穩定, 紅樹林便可以慢慢生長, 接著各種生物都會在紅樹林聚集生活, 所以紅樹林是海岸其中一種珍貴而重要的生態地區, 泥灘還有一個特點, 由於泥漿沉積, 空氣難以溶進泥底, 大家若留意挖掘泥灘時, 很容易會挖出一層灰色的物質, 這就是開始失去空氣的泥層, 下面的沉積物有時會有臭味, 大多數生物都無法生存, 因此泥灘生物除了在泥面的紅樹林,有螺仔, 蟹仔及彈塗魚之類外, 泥內只會有蜆或蚌之類的生物在生活, 因為蜆類會伸出呼吸管到泥面, 透過吸水來呼吸, 而呼吸時順便過濾出水裏的食物, 所以蜆在泥內可以完全不必郁動便可以生活, 亦因此, 蜆殼類很多時便將水中的污染物及毒素過濾進身體內, 人吃了便會中招.

至於我們去游泳的沙灘, 其實一般是浪潮的盡頭, 沙是被浪沖來沙灘聚集, 所以沙粒不易沖走, 越大浪更令沙粒磨成又白又滑, 自然成為人類最喜歡去玩的海岸, 但事實上, 沙面沒有石頭或紅樹的遮蔽保護, 太陽一曬便會很熱, 而沙粒容易受到風及海浪影響移動, 令支撐力不足, 所以除了像椰子樹之類的植物, 一般樹木都無法在沙灘生長, 至於蟹仔, 只有幾種跑得飛快, 專為適應沙灘的幽靈蟹能生活, 其他蠔, 青口等生物都很難在沙灘生存, 基本上是絕跡, 所以其實沙灘是只有人類才會喜歡的海岸線, 其他生物都不太會聚集生活在沙灘, 大家回想一想, 在沙灘游泳時其實很少見到生物, 要看蟹仔就要跑到沙灘旁的石頭去找.

而幸運地, 龍尾灣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潮水沖擊弱, 沙泥慢慢沉積, 石頭較細小, 形成一個碎石灘與泥灘的混合灘, 不過通常人們很少會到這類海灘玩, 因為雖然動物品種多, 但石頭蠔殼也多, 帶小朋友去玩容易受傷, 而泥灘多數有臭味, 因水流弱令垃圾及廢棄物無法沖走, 慢慢沉積腐化, 成為生物的養分, 龍尾還有一點, 就是有一些排出的淡水口, 不知道是山水還是民居的排水口, 但都會加入了鹹淡水交界的效果, 令聚集生活的生物物種多樣化更為豐富.

今次是我第二次來訪龍尾, 第一次因為遇上潮漲, 拍攝照片不多, 所以無post出來, 今次來時是星期日, 天氣晴朗, 再加上正值潮退, 多種小動物都出來搵食, 而且於龍尾建設人工泳灘的事已經被政府落實, 十月結束招標, 龍尾灣的各種生物很快就會被消滅, 所以決定寫一篇網誌, 以作紀念, 從上面幾張照片可以見到, 當日都有不少市民, 在僅有的時間, 帶同小朋友來看看龍尾灣的各種生物, 這一種是角眼切腹蟹或叫角眼拜佛蟹, 因為牠們喜歡經常舉起雙臂, 動作似切腹或拜佛.



螺仔.

正在進食的小蟹.

兩個短刺海膽殼.

當日有市民在水中摸蜆, 順便捉了幾隻海星及短刺海膽給沒有落水的朋友拍攝, 拍攝後才放回落水, 所以我也湊熱鬧拍攝了幾張.

很快便此情不再.

之前看資料說人工沙灘會連綿200米, 整個龍尾灣都會完全被覆蓋, 到時這一區的生物幾乎可以肯定會因失去居所而滅絕, 以前在黃金海岸的人工沙灘, 由於本身是一個大浪的半石灘, 所以沙粒流失很大, 經常要補充, 今次政府便選擇了這個浪潮較弱的龍尾灣, 沙粒流失量相信很低, 而且反而過多若干年後, 會慢慢沉積變回泥灘, 其實理論上地球的海岸線本身都會隨氣候慢慢變化, 只是變化過程極慢, 然而每次由人類去改變, 往往結果都是影響了大自然, 自己又得不到多少好處.

小白鷺覓食.

順道上了船灣淡水湖大壩, 拍攝一下馬鞍山.

大壩風光.

遠看龍尾灣.

時候不早了, 我們乘巴士回程, 接近傍晚時間遊人更多, 雖然政府的計劃基本上已經無得變, 但總算喚醒不少市民的關注.

繼大浪西灣, 鳳園及龍尾等相繼失守, 下一個抗爭戰場: 南生圍?

2012年9月3日

樹上的偶遇

路旁的一叢野草, 我不認得是什麼, 看來是菊科植物.

走近一看, 細心搜索一下, 果然有發現, 一隻蟹蛛在枝條上守株待兔, 等待獵物送上門.

附近另有一些小蟲在生活, 看來是一些蛾幼蟲.

最後還發現了一隻大紅葉蟬在休息.

所以, 每次拍蟲就好像傻佬般在草叢看來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