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招潮蟹

東涌半天遊在海邊遇上退潮, 很多蟹仔出來吃大餐. 

這種就是招潮蟹, 牠英文名叫Fiddle crab, 意思是拉小提琴的蟹, 而牠們在潮退出來搵食時經常會舉起自己的大鉗來宣示地盤, 動作就像召喚潮水直到下一次潮漲, 因此稱為招潮蟹.

牠們一對鉗並不平衡, 其中一隻比身體還大, 作用是用來保衛領土及爭取異性, 至於另外一隻細鉗, 則用來進食.

不過大鉗只限雄性, 下圖就是雌性, 一對鉗相同大小, 都是用來進食.

雖然看來很威武, 但其實牠們身形細小, 成年招潮蟹只有大約2~4厘米, 所以即使擁有巨鉗, 都只能互相打交, 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即跑到沙洞裏去躲避.

只要等候一下, 牠們又會從洞中出來, 搵食大過天嘛.

見佢密密食, 好趕時間, 其實因為牠們不擅游水, 潮漲時要躲起來, 所以要趕住先吃飽.

食野之餘都會不斷揮舞大鉗宣示主權.

泥灘上都居住了很多招潮蟹.


牠們膽小, 所以出入洞口都很僅慎, 出來時會在洞口看清楚情況, 才出來, 否則立即閃回小洞.

這一種叫清白招潮蟹, 是香港常見的一種招潮蟹, 很多泥灘都有牠們的蹤跡.

2014年8月22日

東涌半天遊

六月中去了東涌半天遊, 已經很久沒有入去大嶼山遊玩, 不過當日天氣非常熱, 所以在東涌市鎮附近行了一圏便算了, 第一站是東涌炮台.

東涌炮台當年是在海邊, 不過現在填海後, 已經變成了在路旁的炮台.

而炮台內改建成學校, 網上找到資料說已於2003年停辦.

學校旁是小型展覽館, 介紹了東涌以前, 發展及青嶼幹線的資料.

行上城牆.

行一圏只需五分鐘.

仍有幾尊大炮放在這裏, 但有學者指是由其他地方搬放在這裏裝飾.

大炮是道光年間所鑄造.

城牆上的更亭.

之後行去海邊的侯王廟.

跟東涌炮台一樣是香港法定古蹟, 網上資料說建於乾隆30年(1765年), 是村民請侯王來鎮壓瘟疫所建, 供奉南宋忠臣楊亮節.

已有數百年歷史, 廟亦經過數次重修, 屋頂上有很多人像栩栩如生, 製作精美.

由左起第七個小人像身穿洋服, 是當時已經開始跟西方人文化交流的證明, 亦說明當時洋服已有一定程度的融入社會.

用長鏡放大一點看看.

其他人像衣著則像做大戲的裝扮, 屋頂上表現出當時市民在一般街道生活的情況.

而有傳說右邊第7個都有一個洋服人像, 但我相信這一個是誤傳, 因為拍了幾張照片都沒有發現第二個洋服人像.

最後我們去了海邊拍攝.

當天大水退, 有很多人去了附近掘蜆.

這是東涌河的出口, 河口咸淡水交界一般物種都比較豐富.

逸東邨.

招潮蟹趁水退出來搵食.

昂坪360纜車.

回程在馬灣涌吃晚餐, 吃完還見到東涌日落, 很久沒有來拍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