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0日

山中羊角

上星期同家人去南丫島行山, 路線較短易行, 一家老小都不怕太辛苦, 點之, 中途見到呢一朵美麗的黃花, 不過, 大家見到佢就千萬不要搞它!!

由榕樹灣起步, 過左洪聖爺灣之後上山, 沿途都見到這些半攀緣的灌木, 一堆堆生到滿, 平時行都唔知, 今次見佢開花, 我就認得佢啦!! 佢就係夾竹桃科既羊角拗!! 羊角拗, 白花曼陀羅, 狹花馬錢及斷腸草合稱香港四大毒草!! 見到一定要小心!!! 可惜, 小弟只認得羊角拗同白花曼陀羅, 而且仲要開花或結果先認得, 齋睇莖同葉...Sorry, 小弟幫唔到.....要找七妹幫忙....

它屬於灌木, 不過生長時又會伸展出來, 認住佢個樣呀!! 夾竹桃科當然有毒啦, 佢全株由頭到腳都有毒, 任何部分都不能吃, 所以最好就係唔好接觸佢!! 不過花咁靚, 就影多D相啦!

當佢結果時----登登----羊角出現, 就係呢一對羊角形的果實, 因而叫做羊角拗.

到左成熟之後, 羊角就變黑枯萎裂開.

羽毛狀的種子隨風散播, 到別處生長...

若不幸吃了羊角拗, 中毒後的徵狀有: 噁心, 嘔吐, 腹瀉, 劇烈腹痛, 頭痛, 心跳不均勻, 出現幻覺, 神智不清, 最後死亡. 香港有數種蝴蝶(但唔記得)都會吃羊角拗葉, 毒素就儲在體內, 其他動物就不會吃牠. 俾大家睇下另一大毒草--茄科的白花曼陀羅, 開花時像倒吊大喇叭, 一看就知, 唔開花結果就得返一株小灌木...到時就認唔到了.

其實呢D毒草很多時就生長在身邊, 所以話: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呀!!

2007年3月29日

草叢中的隱士

今次大家又搵唔搵到呢一隻隱士呢?

換另一個角度睇睇, 其實唔難睇到, 因為我都好鍾意將隱士們影在中間位置, 應該易睇.

都睇唔到? 唔緊要, 因為呢一種係昆蟲界中最超級扮野王--竹節蟲.

咁易俾你睇到, 仲得了既? 它們自成一個竹節蟲目, 裏面所有品種都係最叻扮樹.

下圖可以見到前半隻竹節蟲, 伸直前腳夾住塊葉.

呢張清楚D, 前腳直一直, 牠們最叻係唔郁.

呢一對係後腳, 又係直一直咁夾住.

睇下佢全相啦! 佢有翅膀, 一對長觸角.

頭部大特寫, 

唔好以為竹節蟲隻隻差不多, 相反, 為左扮鬼扮馬反而發展出多種形態,

有些有翅膀, 有些無, 有長觸角, 也有短的, 有些似鮮樹枝, 有些似枯枝, 有啡色, 有綠色,

香港品種多數扮樹枝, 最大有半隻筷子咁粗左右, 外國有些可以長到手指咁粗,

而有些扮樹葉, 真係估佢唔到! 

於蕉坑拍攝, 啡色短觸角, 腳又長又幼, 無翅膀.

下圖都係拍攝於蕉坑, 無翅膀, 綠色.

呢隻未成年, 都在扮野, 拍攝於大埔滘.

呢種長觸角, 翠綠色, 大部分的竹節蟲, 若捉住牠們腳很易斷開,

作用就像蜥蝪甩尾一樣, 所以不要搞牠們.

下圖拍攝於吉隆坡的昆蟲館, 牠們扮葉, 不過牠已經是標本, 若牠在樹上, 相信都很難發現牠.

下圖於新加坡聖淘沙拍攝, 好大隻, 有成兩隻手指咁粗! 仲生鈎鈎, 慢慢爬來爬去.


2007年3月24日

毛氈苔

今次在花展遇到毛氈苔, 係茅膏菜科, 同以前介紹的茅膏菜一樣會食蟲. 花展有展牌介紹, 我又可以偷懶.

由於係花展, 人流多, 自然多烏蠅仔, 呢隻被黏住後不斷掙扎, 但不成功. 從觸鬚可見到剛剛才捉住. 點解? 再睇下一張比較.

呢一隻就已經放棄掙扎, 等待被消化. 圖中可以見到附近的觸鬚都彎過去一齊幫手消化. 邊度走得甩丫!

呢一隻已經消化中, 死掉. 而觸鬚都開始直左再捉過. 不過角度不好, 圖片不能見到乾屍, 其實所有圖都是Crop出來放大, 因為原圖的蟲仔好細隻.

上星期去左玩, 今星期又病, 好多相輪住執, 搞到成兩個星期無新文, 呢篇都係借花展, 看來都係要勤力些.

2007年3月14日

琉球橘黃蟌

R仔唔係好明蜻蜓同豆娘點交配, 就用好常見的琉球橘黃蟌做例子啦, 因為我有佢比較齊既相. 呢一隻係一隻豆娘(琉球橘黃蟌), 我唔識分雌雄, 因為呢種豆娘雌雄好相似.

首先雄性會在停留, 空中, 各種可能的位置(各有不同), 如下圖般捉住雌性的頭頸位置. 此時可以很容易分出, 上面打直的是雄豆娘, 下面站在葉面上的是雌豆娘.

吹兄問點解趴在地都會伸起條尾, 其實雄蟲係會夾住雌蟲拉住四處飛, 此時雌蟲就只有同雄蟲交配, 雄蟲才會停下來做事, 不過都有些品種喜歡一路飛一路搞, 雄蟲就會辛苦些, 要帶住雌蟲飛. 之前講過, 雄蟲會先把精液放在近胸部的儲精室, 所以其實交配係迫雌蟲伸條尾去儲精室自己搞, 所以雄蟲只是夾住雌蟲.

最後, 雄蟲見雌蟲做完, 便會迫雌蟲產卵. 當然, 又係各種不同.

之前介紹的丹頂斑蟌又係夾住雌蟲產卵.

呢一種體形細一點是褐斑異痣蟌.

不過, 我見過雄蟲任由雌蟲自己走去產卵.

呢一種係蜻蜓, 香港叫黑尾灰蜻, 台灣叫金黃蜻蜓, 我以前一直唔明, 明明藍色都叫金黃? 直到後來我買左台灣蜻蜓圖鑑及香港蜻蜓圖鑑比較, 才知原來牠們的雄性藍色, 雌性黃色, 因此叫金黃蜻蜓. 離左題, 下圖見到黃色的雌蜻蜓在點水, 不過影唔到點水, 而藍色的雄蜻蜓, 則在旁邊 "監視", 當時牠們剛交完配, 便在水中點水.

2007年3月13日

常滿?

蟲仔本身已經細細隻, 而且好多係令人討厭的寄生蟲, 如跳蚤, 頭蝨等. 不過強中自有強中手, 原來屬蜘蛛綱的蟲蟎對昆蟲來說, 就是頭痛的寄生蟲.

一睇呢兩副圖, 就知佢地辛苦, 佢地D手腳又撥唔走D蟲蟎, 而且越生越多, 又重又難行動, 睇到都覺得恐怖...

連蜘蛛都............咦?

睇真D, 其實牠腹部是小蜘蛛!! 蜘蛛媽媽會保護BB直到獨立, 蝎子也有相似的行為, 雖然並不是所有蜘蛛都會保護下一代, 誰敢說蜘蛛無親情?
看來蜘蛛綱的動物對於一群聚在一起相當有研究, 籌款破紀錄都可以找牠.

2007年3月10日

傳宗接代

這是蜻蛉目的狹腹灰蜻, 兩三年前開始迷上蜻蜓, 牠凶猛的性格, 特別的生活圈, 可以令我在蕉坑的蜻蜓池看上一天. 這輯照片是牠們交配的情況.
首先雄蜻蜓會先將精由尾部放在自己近胸部的儲存室, 而尾部就用來捉雌蜻蜓. 當大家見到蜻蜓或豆娘交配時, 形成一個心型, 實在好像很浪漫. 不過事實上, 雄蟲係霸王硬上弓, 用尾巴夾住雌蟲, 強迫雌蟲授精. 而有書介紹過, 外國部分更強更大的品種, 有時雌蟲的頭部會被插爆, 甚至扯脫頭部!

好彩香港品種比較斯文, 不過強暴情況不變. 為何有這種設計? 據了解係可以分別種類, 雄蟲無法捉其他品種的雌蟲(其實書介紹有些都可以捉錯), 而且交配後可強迫雌蟲產卵, 然後才釋放牠, 這樣確保自己的下一代成功產卵到水裏去.
有科學家說過將來昆蟲前腳會退化, 大部分蜻蜓都像下圖的雌蟲一樣收起前腳. 據我看的確有部分昆蟲收起前腳不用, 不過起碼數百年之後的事...聽完就算...

雄蟲要支持兩隻蟲的體重, 所以三對腳齊用.

屈住到底辛苦嗎?

2007年3月9日

一吋長, 一吋強!

2003年6月, 我同阿星上山頂, 就係影到其中一種鍬形蟲果一次, 原來另有好野影到, 上一篇網誌講開寄生蜂, 其實當日就係遇到呢一種可說是最強的巨型寄生蜂, 牠大約兩吋長, 昆蟲已經算很巨型, 而且一眼就知係蜂, 令人望而生畏.

不過, 最令人注意的係牠的產卵管(Ovipositor), 居然比牠自己身體更長, 超過2吋, 當時見到兩隻蜂媽媽在樹幹行來行去, 當然, 後來知道係探測樹幹內的獵物.

據資料指出, 牠的觸角能探測到樹幹內3~4吋深的範圍, 看看有沒有一些幼蟲, 生活在樹內, 一發現便會立即產卵到該幼蟲身上, 慢慢由內部吃到寄主死亡....寄主死亡亦代表新一代寄生蜂的長大成人...

牠的絕招便是能以超長的產卵管插入樹幹, 產卵到裏面的自以為很安全的幼蟲身上, 需知樹幹堅硬, 三四吋深實在很安全, 偏偏這一種蜂進化成能 "插" 到那麼深的位置, 所以牠們是一種很重要除害蟲的品種.

2007年3月8日

寄生蟲

大家都知道, 一睇就知呢一條係毛蟲, 不過我都唔知佢係乜野蟲, 應該係蛾的幼蟲. 牠身上穿上了串串的白色物, 呢件唔係皮草, 而係足以令牠致命的--寄生蜂的蛹. 可能大家都聽過, 寄生蜂可以用來防治蟲患, 情況就係咁, 首先雌蜂在毛蟲身體產卵, 寄生蜂幼蟲在毛蟲身裏長大, 吃毛蟲的內臟, 直到長成, 到時, 毛蟲便會一命嗚呼.

呢種係膜翅目的寄生蜂, 不過我都未見過, 亦唔認得, 通常都係睇到蛹最易見. 下一篇再介紹另一種寄生蜂.

2007年3月6日

水中蜈蚣

呢條蟲我都唔知點解, 無端端來了我的魚缸內生活, 我足足養左佢成年幾, 最後, 又唔知什麼原因, 被魚吃個肢離破碎, 理論上我已預留給牠有足夠位置上水面羽化...講左咁耐, 其實係講緊下面條 "蜈蚣", 其實佢係脈翅目(亦有分類為廣翅目)的魚蛉, 較深啡色是胸部, 下面有三對腳, 淺啡色的是腹部, 身旁伸出的是鰓凸, 並不是腳, 是用來幫助氣體交換, 由於這些鰓凸似腳, 因此牠的亦稱為叫水蜈蚣.


牠其實都算較少見, 若於水中見到不要捉牠, 因為從牠的大顎便可以猜到牠是很惡的, 會咬人.
活在家中魚缸內, 估計係我買水草時, 牠躲在水草中讓我一同帶了回家, 結果突然有蟲養仲開心! 後來見到有發售昆蟲的店舖, 標價一條魚蛉幼蟲賣三十元! 哈! 賺左!!
不過養在在魚缸裏牠也會咬魚, 好在我養的魚很大條, 牠至多咬下魚尾, 不會咬傷魚身.
最後牠都只是吃魚糧(正常係肉食性), 住在沉木的裂縫裏.

牠們其實是比較原始的有翅昆蟲, 翅膀較巨型, 而且翅脈較顯現, 因此分類為脈翅目廣翅亞目, 甚至有分類自成為廣翅目. 牠成長後都是活在水邊,而頸位比較長, 細看便可以分得出, 下圖頸部橙色的, 叫台灣魚蛉, 便是最常見的魚蛉, 相信我養過果條都係呢種魚蛉.

2007年3月5日

昆蟲界的羊群

這是一種有趣的昆蟲, 牠們屬於嚙蟲目的嚙蟲. 其實牠們都相當常見, 牠們喜歡一群群地生活, 平時聚集在樹皮表面.

點解叫佢地做羊群呢? 因為佢地一齊生活, 就像牧場裏的羊群. 每當受到騷擾, 便會迅速散開, 然後在旁邊又再排在一起, 像走火警一樣.

用我的尾指比較, 就可以看出牠們嬌小的身材.

兩星期左右再回到梧桐寨, 見到牠們長大成人, 不過體型差不多.

由小到大, 牠們都是吃腐物或植物, 清理樹表面腐敗物.

長有翅膀的英姿, 不過背部有一隻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