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在蕉坑, 除了見到很多反應慢的昆蟲之外, 還在荷花池旁發現了這個蜻蜓的外殼. 相信大家都知道蜻蜓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 牠們的幼蟲是生活在水中, 平時蜻蜓點水就是產卵到水裏去, 牠們的幼蟲稱為水蠆, 而無論是成蟲或幼蟲, 蜻蜓都是兇猛的殺手, 以其他動物為食糧, 為了減低成蟲與幼蟲競爭, 因而進化出這種生存方式.
這個殼有何特別之處呢? 這是一種巨大體型的蜻蜓幼蟲殼, 應該是斑偉蜓的殼, 我就是貪佢比較大隻, 因為可以表現出, 我今篇介紹蜻蜓幼蟲的大口器.
下圖資料來自萬里出版社的香港野外圖鑑之山澗, 這幅圖可以看到蜻蜓幼蟲的下唇特別巨型, 平時收起時像一個面罩, 捕捉獵物時便會伸出來咬住, 再送到口部進食. 十多年前我曾經養過水蠆, 可惜當時沒有數碼相機拍攝, 牠們捉魚仔時力發千鈞, 在水中的活動速度極高, 跟半翅目的水蝎(台灣稱為紅娘華)以守株待兔方法捉魚完全相反, 最後我所養的水蠆成長為黃蜻.
網上找到有網友拍到食魚相片: 按此連結
側面看來就像鞋抽面, 下巴突了出來.
其實是一個大面罩.
下唇的尖端有一對鉗子般的唇片, 用來伸出去咬住獵物.
本來想拉低下唇來看, 可惜空殼太脆弱, 一拉就斷左, 唔緊要, 一樣可以看清楚水蠆真正的口器, 唔, 是咀嚼式口器, 可以一口口咬碎獵物!
下唇的內面部分.
看過口器, 再看看頭部, 一對大複眼跟成蟲也有點不同.
還有其他部分可以介紹, 就是背部裂開的位置, 成蟲就是在這出口走出來, 若到了脫殼時候而無法及時走出水面羽化, 那蜻蜓便會溺斃. 脫殼還有一樣特別的地方, 就是脫的殼屬於昆蟲的表皮部分, 當中包括了前段腸臟(foregut), 所以脫殼時蟲仔便要像反胃般嘔出第一段腸臟出來(當然還包括連接的食道部分), 所以都咪話唔辛苦, 圖中背部白色的腺便是乾左的腸臟, 一直通往口部. 而翅膀在未羽化前, 便是收在白腺附近的翅芽內, 當羽化後, 體液注入翅脈支撐翅膀, 乾硬後便可以飛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