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學館舉行了一個八大尋龍記恐龍展,所謂八大,是指今次恐龍展之中有八件較完整的大型恐龍化石展品,包括梁龍,棘龍,暴龍,三角龍,哈特茲哥翼龍,異特龍,西龍(一種劍龍)及一種蜥腳類幼龍(似乎是一種腕龍)等八大件展品。
一來到科學館便見到天橋上掛了八種龍的橫額,真是未入去,先興奮。
館前有一個模擬化石開採的暴龍骨頭,不過當時天氣太熱,沒有人與骨頭合照,方便拍攝。
今次參觀恐龍需要網上預約時間,然後用QR code免費入場,恐龍展設在二樓,在大飛機模型附近。
搭電樓梯上來二樓第一隻見到的就是梁龍骨架,梁龍頸部較向前傾,不像腕龍般較垂直,近年的研究所知,相信梁龍背部有一排尖刺物。
梁龍頭部細小,所以腦部亦相對細。
梁龍腳部化石。
下圖展示了梁龍背部尖刺物模型。
圖畫介紹了梁龍的內部結構。
之後參觀棘龍區,先見到一些棘龍脊椎骨架化石。
研究所得,棘龍應該是在水中生活,背鰭及尾部能幫助游泳。
棘龍在侏羅紀公園第三集相當厲害,決戰並擊敗暴龍,不過現實中棘龍體型並不比暴龍大,而且口器主要是用來捕食魚類,所以牙齒尺寸及不上暴龍,若決戰應及不上暴龍。
雖然牙齒都算尖銳,但較暴龍細。
體長就與暴龍差不多。
然後參觀暴龍骨架。
化石配上燈光效果。
暴龍與三角龍同一年代出現,所以經常會出現對決的畫面。
到觀賞我最喜歡的三角龍,不過這種三角龍的角比較短,有另一種三角龍的角長一點,更加有型。
三角龍如果向敵人猛力衝過去,相信大部分恐龍都無法抵擋牠的攻擊,三角龍的角又尖又硬,威武的外表,加上有如盔甲的頭骨保護頸部,感覺就像一架裝甲車,雖然三角龍是草食性恐龍,但武裝程度不比肉食性恐龍差,始終在恐龍時代,與暴龍之類的對手一同生活,若不能演化出保命的本事,就只能被大自然淘汰。
三角龍由原角龍慢慢演化而成,分支有很多,有獨角龍,野牛龍,戟龍及五角龍等,相當多變化,全部都演化出不同形態的角與盔甲,在恐龍時代應該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另外有一些頭骨碎片。
有一塊複製腿骨化石可以接觸。
之後是翼龍的頸及脊椎骨化石。
然後是哈特茲哥翼龍,配合光影照射能見到這種翼龍真實樣子,體型相當巨大。
比較一下觀眾跟翼龍的大小。
翼龍的骨頭中空設計,能減輕體重,方便飛行。
上一層先去蓋印,8種恐龍共有8個印仔收集作紀念。
有一段短片是恐龍演講在播放,怪責人類破壞大自然。
回到恐龍館的一層看恐龍骨,這隻龍爪是一種肉食恐龍,屬於異特龍的腳部。
然後是看異特龍的骨架,異特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恐龍,角色就像暴龍,生長於侏羅紀年代,當時暴龍仍然未出現,所以異特龍是當時的霸王。
體型只比暴龍略小,跟暴龍最大分別是暴龍的前肢只有兩隻短的手指,而異特龍就有三隻長手指。
異特龍旁邊是西龍,是劍龍的一種,與異特龍屬同一年代,可能因此而放在一起,
劍龍頭部細小,尾巴有尖刺對抗敵人,背部有骨板,以前相信是用來保護背部,近代研究指骨板有協助調節體溫用途,劍龍能增加血液流入骨板方便散熱,另外牠腦部太小,研究發現牠有另一個神經球在身體內,幫助控制身體動作,所以有說法指劍龍有兩個腦。
同一時代生存,異特龍會獵食劍龍,劍龍就用尾部尖刺對抗。
異特龍與劍龍頭骨比較。
另一角度看西龍。
西龍的肋骨化石。
恐龍蛋與其他蛋比較。
最後一種恐龍化石是一種蜥腳類幼龍,不過未能確定品種,蜥腳類恐龍主要是下圖之類的巨型植食性恐龍。。
小恐龍雖然細,但已經是腕龍之類的恐龍的外形。
介紹都看來是腕龍,但未能確定。
恐龍蛋資料。
最後部分是介紹開採化石的資料,下圖有開採工具。
開採中的化石。
可以觸摸的化石。
恐龍演化圖。
地球的年代表。
小朋友可以試組合恐龍骨。
異特龍的利爪。
左邊是被異特龍咬過的梁龍骨化石,右邊是異特龍牙齒化石。
下圖是一些古代植物的化石。
恐龍胃內的石頭,能像鳥類的砂囊一樣,在胃內用來協助消化食物。
原角龍與伶盜龍之戰,原角龍外表像三角龍,不過體型較小及沒有角,而伶盜龍是一種速龍,屬於一種凶猛的獵食者。
這一件化石相當有名,是1971年在蒙古出土的化石,當時發現原角龍咬住一隻伶盜龍的手,最後雙雙變成化石,原角龍是食植物的恐龍,會咬住獵人的手,相信是被攻擊而反抗,為何於戰鬥期間突然被活埋而形成化則是一個迷,但化石出土引起很多人想像當時情況,日本漫畫家森秀樹亦畫過一個故事來推測這化石所發生的故事,書名叫化石的記憶,森秀樹就是畫墨子攻略的漫畫家。
化石前有一個螢光幕播放原角龍與伶盜龍的戰鬥畫面。
原角龍的頭骨圖像。
伶盜龍的速龍爪,相信有看過侏羅紀公園都知道速龍的爪多厲害。
介紹兩種恐龍的資料。
還有其他恐龍資料參觀,裝飾很有心思,放置了很多恐龍的裝飾在櫃內。
最後是恐龍書籍介紹。
恐龍時光隧道。
終於看完恐龍展!大滿足!出來見到小丸子與恐龍合照。
入口附近的展覽資料。
剛才太興奮,心急入去看展覽,沒有拍攝門口裝飾,出來才補拍,原來在門口有八種恐龍的畫像。
還有一幅棘龍游水的大壁畫。
早來早享受,不過當日觀眾太多影響參觀,希望遲一點會較少人,再來參觀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