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中參加了水務署的舊深水埗配水庫(亦稱為前深水埗配水庫)參觀導賞團,之前試過幾次都名額已滿,今次家姐成功報名,實在相當幸運,機會難得當然要去參觀一下,今次導賞團更大致介紹了九龍的水務發展及歷史資料,就像上了一課歷史與建築。
水務署的報名網頁:
我們於預約時間,在石硤尾聖芳濟各英文小學旁邊集合,報名後我們要注意的事不多,主要是每人要帶備一個收音機耳筒,因為在舊配水庫內用來收聽導賞員的解說,配水庫雖然亦有少量借用,不過因衛生問題,最好是自己帶備,每團人數大約38人,一般每日有三團,而導賞團每人只能參加一次,因為要留給未參加過的人參觀,如果想再參觀,可以報名參加自助導賞團,即是可以自己來參觀。
一直到了2020年,水務署安排清拆舊深水埗配水庫,當推土機打穿配水庫屋頂時,附近的一位女街坊在晨運時,發現原來經常散步的小山內部,居然有一些特別建築,於是偷入內拍攝留念,並與其他街坊交流,越來越多人知道事件,大家都覺得設計特別,很有古羅馬風格,女街坊於是決定以身阻止工程,希望保留這個遺跡,事件鬧大後,工程暫時停止,古蹟辦事處介入,最後將配水庫評為一級古蹟,配水庫暫時得以保留,同時亦令另外4個過百年的配水庫同評為一級古蹟,包括山頂食水配水庫,歌賦山食水配水庫,雅賓利食水配水庫及前油麻地配水庫。除了前油麻地配水庫,其他三個配水庫仍然運作。
為何舊深水埗配水庫突然由清拆變成古蹟?報告指原來主要是申報問題,水務署有向古蹟辦事處申報是清拆舊水缸,古蹟辦事處沒有詳細了解舊水缸的設計與歷史價值,因而就批准清拆。
香港01報導:主教山配水庫險被拆 報告揭五大弊病 水務署僅向古蹟辦稱水缸
今次導賞團亦認識了早期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水壓及地心吸力將水帶動去不同地方儲存及分配。
好了,聽完歷史故事,現在正式進入今日的主角參觀,就是進入舊深水埗配水庫,現在已加建了一個蓋及加固工程,才正式開放給市民參觀,這一個入口就是當日被工程打穿的水庫頂大洞,當時打斷了四條支柱。
先介紹了這一個圓圈,其實是一個玻璃窗,裏面有稜鏡方便水務署職員不用進入內部也能觀察配水庫內部情況。
至於這一個已密封的洞口是以前用來通氣之用,現在水庫已經打開了出口,所以這個通風井已經沒有作用,密封亦防止其他動物進入水庫。
經由臨時樓梯落去水庫內部。
可以見到臨時加固工程,導賞員介紹配水庫內共有108支撐柱,每支柱頂連住一塊五角柱體的花崗岩墊石。
圖中見到外圍就是原本的配水庫,而圖中左下面的混凝土牆,就是後來因滲漏而在內部加建的新圍牆,導賞介紹說內部本來有108條柱,後來內部加建的圍牆覆蓋了30條柱,另外工程再打斷了4條柱,所以現在只剩下74條柱作參觀。
屋頂都是拱形天花設計。
每條柱由14塊花崗岩組成,頂部就以紅磚連接屋頂做支撐,並且有一些牆頂平衡管打通左右來令水位保持一致及壓力。
內部見到圍牆比較矮而且比較薄,因為後期的工程技術進步,不再使用舊式磚石,而是用鋼筋水泥建造,下圖可以見到維修部分有修復鋼筋。
圖片介紹了新舊水庫圍牆。
至於地面則是瀝青地面以防滲漏,由於長期儲水,現在地面上主要是沉積的沙泥,濕的時候滿是泥濘相當濕滑。
屋頂就是通風井的地方,水注入配水庫時空氣就會排出,現在已經封閉。
這條水管就是將水通去市區給市民使用之用,而旁邊的地渠就是去水渠,可以將剩餘的水排走來清洗水缸。
圖中上方的水管就是九龍水塘送過來的入水管道,水從水塘經由重力水壓送過來,而中間的黑色金屬管是靜水井,以前是一個浮波設計,就是利用配水庫內水位高低來自動控制入水,情況就像廁所水箱一樣,只不過這是一個巨型的大水箱,完全由自然物理力學控制,不用電力,而浮波管道旁邊的貓梯就是以前的職員進入水箱的通道,可以爬進水庫底。
中間的管道是因新建的圍牆後加的溢流管,是防止入水太多令配水庫太滿,水位達到管道便會流走,好像家居洗手盆一樣,可見水位只能到達新圍牆的高度,所以容量大大減少,而右邊的就是入水管,由浮波控制入水速度。
下圖就是香港01的圖片,當時水庫被拆卸時,打穿被市民發現的情況:
新建的圍牆只有配水庫的三分之二高,當時只剩見到的空間裝水,難怪容量少了一半以上。
柱頂的歐式砌法紅磚牆。
屋頂的混凝土牆。
其他部分被拆卸的水庫材料暫時存放在水庫內部位置。
貓梯的位置原本可以見到上面的柱上的水尺,方便職員查看水位,不過木尺已經與石柱一同被破壞了。
其實深水埗依個配水庫真係好靚,應該保留
回覆刪除係幾值得去睇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