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

金魚蝦餃製作


新年前與太太參加了新年金魚蝦餃製作興趣班。

先派發製作的材料及製作資料。

學員到齊,首先由導師示範一次,今次我們主要是製作蝦餃皮,裏面的饀料已經由導師準備好,首先要用107g的一百度滾水倒入60g澄麵,然後立即用筷子攪拌,導師說澄麵要用100度滾水煮熟才較好味,溫度不夠會令澄麵的口感轉差。

然後再倒入差不多份量的66g低筋麵粉一同攪拌。

然後加入10g菜油再用手搓,直到幾種材料均勻地成為一團,表面不再油膩才完成,等候使用。

然後到我們自己落手做,先加入滾水,再用筷子攪拌澄麵,令澄麵變成塊狀,再加入低筋麵粉繼續攪。

之後用手慢慢搓成一塊,加入菜油,用菜油的原因是因為菜油沒有味道,令蝦餃皮之後不會有其他味道,再搓直到麵粉團不再油膩,便可以放在一邊包好備用,等待十分鐘左右。

然後導師再示範使用食用色素,先取出20g麵團,只需一滴色素,然後不斷搓,便可以平均搓成一塊紅色,若想加深顏色,可以再加半滴來搓。

另外取出3g麵團,加入少量竹炭粉來搓,便可以做出黑色麵團。

使用食用色素要戴手套,否則會成隻手染紅哂。

竹炭粉只需很少量已足夠。

準備好做金魚皮蝦餃皮。

餡料已經準備好,將四份一分量的蝦切粒,其餘四分三壓成蝦膠,然後基本上是將所有材料切碎撈在一起便完成。

導師再示範做金魚,取出25g白色麵粉團,加2g的紅色麵團,將紅色麵團分成幾粒,放在白色麵團上壓成手掌大小的圓片。

再加入15g的餡料,用筷子將餡料夾成圓粒。

然後包起,其中一邊做頭,另一邊做尾。

用飲管印出眼睛位置及兩邊魚鱗。

然後壓開尾巴再剪開,扭一扭成為魚尾形狀。

再用水黏上兩粒黑色眼睛,便完成金魚製作,若不加水,眼睛會比較易甩。

然後到我們開始自己做金魚。

貼上紅色粉團再壓成薄片,基本上紅色要盡量在薄片中間,才能令身體有紅色,否則會集中在金魚背部。

放上餡料。

捲起一邊做頭,另一邊做尾,做頭是將餃皮向上摺,然後左右黏在身上,便完成頭部與魚鰓。

先用日式尖筷子挑出金魚小咀,然後用飲管印出眼及魚鱗。

剪開尾部再左右壓開,中央扭一扭形成尾巴,最後再用水黏上眼睛,第一條雖然賣相麻麻,但都叫做似條金魚。😅

然後開始努力製作,時間及材料預計每人可以做8粒。

終於完成8粒蝦餃!左邊是我做的,右邊是太太的作品。

我們可以選擇即時蒸來吃或帶回家,不過當日我們之後會出街,所以決定即時食咗佢,先放入蒸盤再交給canteen幫手蒸,全班學員只有我們兩個即時食😅,所以導師都來看看效果,不過佢無食我們的作品。

蒸熟出來外表沒有走樣,可以維持到造型,此時才留意到金魚眼睛,原來我越做越大粒。

吃落蝦餃皮比較厚韌,而餡料則保持蝦餃味道,好吃。

導師說蝦餃皮一般只會用澄麵製作,那樣皮會半透明及較軟,會較好吃,但亦比較難以製作固定外形,所以金魚蝦餃皮要加入低筋麵粉以加強造型。

很久沒有去學整餅,當年與好友丫奴仔都玩過幾次蛋糕製作,不過現在大家各有各忙,很少再相約去學,現在我仍停留在去上堂學整餅,丫奴仔已經進化成為達人,自己在家研發整食物,會手打魚丸肉丸,買靚和牛回家整和牛丸,甚至買成大塊和牛回家切來吃,最近更成為北上達人專買同食好嘢,相當厲害,下面是我們以前的製作食物網誌:

2024年2月18日

舊深水埗配水庫


一月中參加了水務署的舊深水埗配水庫(亦稱為前深水埗配水庫)參觀導賞團,之前試過幾次都名額已滿,今次家姐成功報名,實在相當幸運,機會難得當然要去參觀一下,今次導賞團更大致介紹了九龍的水務發展及歷史資料,就像上了一課歷史與建築。
水務署的報名網頁:

我們於預約時間,在石硤尾聖芳濟各英文小學旁邊集合,報名後我們要注意的事不多,主要是每人要帶備一個收音機耳筒,因為在舊配水庫內用來收聽導賞員的解說,配水庫雖然亦有少量借用,不過因衛生問題,最好是自己帶備,每團人數大約38人,一般每日有三團,而導賞團每人只能參加一次,因為要留給未參加過的人參觀,如果想再參觀,可以報名參加自助導賞團,即是可以自己來參觀。

導賞員會在此與大家核對資料,並派發一張貼紙以作識別,等於當作入場券使用。

人齊後導賞員先作出簡單介紹行程,導賞團全程約一個半小時,先要行一段山路上山約10至15分鐘,需要行大約300多級樓梯,注意量力而為,另外山上舊配水庫沒有廁所,出發前要留意。

上山入口在舊石硤尾健康院旁邊,這座小山叫主教山,很多市民在此山晨運。

現在沿途有指示介紹往配水庫的路徑。

開始上山。

遇到一個小佛堂。

當時有工程進行中。

山路設備幾新淨,相信是近期維修過以作安排導賞團之用。

果然一路都是樓梯級。

中途稍作休息。

繼續出發。

沿途山路旁邊都有多張乒乓波枱,可能行山人都喜歡打乒乓波。

山路都有配水庫導賞團的介紹。

到了最後一段山路。

盡頭就是舊深水埗配水庫的所在地,在閘口要再次檢查入場券,即是剛才介紹過的貼紙。

最後一段樓梯,其實是行上去舊配水庫的頂部。

來到有兩個大帳篷,將導賞團分成兩組,第一組先落去配水庫參觀,另一組則先聽歷史資料。

每人派發一個收音機,可以聽到導賞員的解說,我們是粉紅色組,導賞員由當年未有水塘的香港說起,英國政府於鴉片戰爭後得到香港島,香港島因而建築了薄扶林及大潭等水塘來解決供水問題,後來再得到了九龍半島,但九龍區無法建水塘,只能靠地下水供水,及後再租借新界地區,建設九龍水塘以解決九龍地區供水問題。

九龍水塘收集雨水,會流到當時三個配水庫暫時存放,然後再分配到市區,前深水埗配水庫是香港第一個圓形設計配水庫,直徑約46米,建於1904年,當時另外兩條路徑,其中一條路徑會送到油麻地果欄的配水庫(容量約16萬加侖),即現在剩下的果欄紅磚屋抽水站位置,還有一條路徑送去紅磡配水庫(容量約9萬加侖,已拆卸),而舊深水埗配水庫容量約218萬加侖(9900立方米),即大約5個游泳池的容量,所以當時對於九龍區供水相當重要,後來到了1951年,因為有滲漏問題,但在山上的配水庫外圍已經沒有空間加建防防漏,所以要在內部再加建圍牆以減少滲漏,結果令配水庫容量縮減至107萬加侖,但九龍區人口不斷上升,終於在1970年,新的石硤尾配水庫建成,即是現在龍翔道棒球場位置,容量有3千萬加侖,能穩定為九龍區供水,終於同年深水埗配水庫關閉停止使用,完成歷史任務,之後一直空置,間中才有水務署職員來檢查。

一直到了2020年,水務署安排清拆舊深水埗配水庫,當推土機打穿配水庫屋頂時,附近的一位女街坊在晨運時,發現原來經常散步的小山內部,居然有一些特別建築,於是偷入內拍攝留念,並與其他街坊交流,越來越多人知道事件,大家都覺得設計特別,很有古羅馬風格,女街坊於是決定以身阻止工程,希望保留這個遺跡,事件鬧大後,工程暫時停止,古蹟辦事處介入,最後將配水庫評為一級古蹟,配水庫暫時得以保留,同時亦令另外4個過百年的配水庫同評為一級古蹟,包括山頂食水配水庫,歌賦山食水配水庫,雅賓利食水配水庫及前油麻地配水庫。除了前油麻地配水庫,其他三個配水庫仍然運作。

香港01報導:揭深水埗主教山藏百年遺蹟 女街坊隻身擋挖泥機阻工程

現在油麻地果欄只剩下油麻地抽水站,其他建築物已經拆卸並建成了住宅。
為何舊深水埗配水庫突然由清拆變成古蹟?報告指原來主要是申報問題,水務署有向古蹟辦事處申報是清拆舊水缸,古蹟辦事處沒有詳細了解舊水缸的設計與歷史價值,因而就批准清拆。
香港01報導:主教山配水庫險被拆 報告揭五大弊病 水務署僅向古蹟辦稱水缸

今次導賞團亦認識了早期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水壓及地心吸力將水帶動去不同地方儲存及分配。

好了,聽完歷史故事,現在正式進入今日的主角參觀,就是進入舊深水埗配水庫,現在已加建了一個蓋及加固工程,才正式開放給市民參觀,這一個入口就是當日被工程打穿的水庫頂大洞,當時打斷了四條支柱。

下圖就是香港01的圖片,當時水庫被拆卸時,打穿被市民發現的情況:

先介紹了這一個圓圈,其實是一個玻璃窗,裏面有稜鏡方便水務署職員不用進入內部也能觀察配水庫內部情況。

至於這一個已密封的洞口是以前用來通氣之用,現在水庫已經打開了出口,所以這個通風井已經沒有作用,密封亦防止其他動物進入水庫。

經由臨時樓梯落去水庫內部。

可以見到臨時加固工程,導賞員介紹配水庫內共有108支撐柱,每支柱頂連住一塊五角柱體的花崗岩墊石。

圖中見到外圍就是原本的配水庫,而圖中左下面的混凝土牆,就是後來因滲漏而在內部加建的新圍牆,導賞介紹說內部本來有108條柱,後來內部加建的圍牆覆蓋了30條柱,另外工程再打斷了4條柱,所以現在只剩下74條柱作參觀。

屋頂都是拱形天花設計。

每條柱由14塊花崗岩組成,頂部就以紅磚連接屋頂做支撐,並且有一些牆頂平衡管打通左右來令水位保持一致及壓力。

新建的圍牆只有配水庫的三分之二高,當時只剩見到的空間裝水,難怪容量少了一半以上。

內部見到圍牆比較矮而且比較薄,因為後期的工程技術進步,不再使用舊式磚石,而是用鋼筋水泥建造,下圖可以見到維修部分有修復鋼筋。

圖片介紹了新舊水庫圍牆。

至於地面則是瀝青地面以防滲漏,由於長期儲水,現在地面上主要是沉積的沙泥,濕的時候滿是泥濘相當濕滑。

屋頂就是通風井的地方,水注入配水庫時空氣就會排出,現在已經封閉。

這條水管就是將水通去市區給市民使用之用,而旁邊的地渠就是去水渠,可以將剩餘的水排走來清洗水缸。

圖中上方的水管就是九龍水塘送過來的入水管道,水從水塘經由重力水壓送過來,而中間的黑色金屬管是靜水井,以前是一個浮波設計,就是利用配水庫內水位高低來自動控制入水,情況就像廁所水箱一樣,只不過這是一個巨型的大水箱,完全由自然物理力學控制,不用電力,而浮波管道旁邊的貓梯就是以前的職員進入水箱的通道,可以爬進水庫底。

中間的管道是因新建的圍牆後加的溢流管,是防止入水太多令配水庫太滿,水位達到管道便會流走,好像家居洗手盆一樣,可見水位只能到達新圍牆的高度,所以容量大大減少,而右邊的就是入水管,由浮波控制入水速度。

最後介紹一下紅磚拱券砌法,這種紅磚砌法叫歐式砌法,看來帶有羅馬風格設計,亦叫仿羅馬拱券。

然後到了自由參觀時間,大家約有近15分鐘時間自由拍攝及參觀。

我們立即四處拍攝一下。

拍攝的空間都算幾大,石柱在燈光下有點像古堡的感覺。

部分已拆出的石柱展示,可以觸摸一下。

柱頂的歐式砌法紅磚牆。

屋頂的混凝土牆。

其他部分被拆卸的水庫材料暫時存放在水庫內部位置。

拍攝一會已經差不多拍攝完畢。

夠鐘回到出口了。

從水庫看屋頂的大洞。

剛才說過有4條柱被打斷了,下圖是其中兩條。

樓梯旁邊有第三條。

樓梯的另外一邊有第四條斷柱,這一條柱比其他三條柱特別,因為有一口大鐵釘在上面,這口釘本來是用來扣住一條長木尺在柱身,是用來量度水位,即是以前人稱"度水"之用。

貓梯的位置原本可以見到上面的柱上的水尺,方便職員查看水位,不過木尺已經與石柱一同被破壞了。

參觀完畢,我們回到帳篷,每人都要做一個問卷調查,完成問卷調查後可以獲派發一份紀念品,包括一個襟章和文件夾。

之後便到離開的時候了。

路旁有一棵大樹菠蘿。

沿路回到山腳。

回到聖芳濟各小學。

路邊亦有介紹自助導賞團的資料。

難得的經驗,希望將來再有機會來參觀。